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一、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背景、方式与机制
(一)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
表现:
第一,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和规模的迅速扩张。
第二,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
第三,金融资本的频繁跨国流动。
2.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
(1)许多国家加快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放松了对于跨国金融机构的各种限制,跨国银行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迅速扩张,其触角已经伸到了几乎每一个新兴市场。1997年12月,WTO达成了《金融服务贸易协定》,WTO开始介入全球金融服务领域。该协定规定参加成员有义务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市场。WTO的一般性原则——自由竞争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逐渐开放市场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将同样适用于WTO成员国的金融行业。跨国金融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机遇。
(2)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日益频繁的并购活动,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和竞争,金融机构呈现出大型化、业务交叉、国际化等特征。
3.金融风险的全球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汇市场风险。
第二,国际银行业的风险。
第三,国际证券市场的风险。
第四,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认为衍生工具至少涉及6种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方式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主要是指国际经济组织、金融组织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益的目的。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主体主要是各国政府监管当局以及国际社会成立的各种机构,比如IMF、WB、BIS、WTO、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等。
从形式上看,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有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
规则性协调主要由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组织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政策措施从而达到国际间协调,优点是权威性、连续性强,缺点是规则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时更改,要延续一段时间,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
相机性协调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采取的政策组合和共同行动措施,优点是灵活性、时效性、针对性比较强,缺点是协调成本高、约束力较弱。
从地域上看,又分为全球性的国际协调、区域性的国际协调。
从协调所涵盖的内容看,分为综合性的国际协调、专门化的国际协调。
从协调频率上分为经常性的国际协调和临时性的国际协调。
(三)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机制
1.信息交换
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国际协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2.政策的相互协调
3.危机管理
4.联合行动
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与他国、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
(一)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协调
包括对国内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国外中资银行的监管。
(二)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的协调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