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风险的分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由于债务人违约的影响,使银行资产、债权、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2.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银行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由于借款人所在国家的主权行为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表现以下几种:拒绝偿付、延期偿付、无力偿付、利息削减、债务重组、行政管制等。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使得经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发生流动性不足时,无法及时满足负债和资产的融资需要,从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源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不合理。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内控机制失效或操作失误,从而引起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6.法律风险
7.声誉风险
(六)证券风险
证券市场风险源于有价证券本身的虚拟特性。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和证券市场本身蕴涵的风险,包括市场价格风险、市场支付风险和证券机构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例题:证券风险源于有价证券本身的( )特性。
A.现实
B.虚拟
C.实物
D.借贷
答案:B
解析:证券风险是由于有价证券的虚拟而导致的结果。
第二节 金融监管概述
学习目标
了解金融监管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熟悉金融监管的意义;掌握金融监管模式两种类型的定义、掌握分业监管的限制条件和混业经营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金融监管的定义
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目前监管理论主要有“公共利益论”、“特殊利益论”、“社会选择论”、“经济监管论”等。
(三)金融监管的意义
金融监管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
2.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3.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4.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5.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机构个体的盲目经营行为。
(四)金融监管的模式
1.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行了这种监管体制。
2.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
混业经营体制指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在内的全方位金融业务的经营体制。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全能银行制;二是银行通过投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持有股份或控股,间接从事非银行业务。
注意:有些国家的经营模式与监管模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韩国是分业经营、集中监管;香港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
3.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
例题:多选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包括( )。
A.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
B.禁止商业银行从事代理保险业务
C.“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D.禁止证券经营机构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
E.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不得相互兼任
答案:CDE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