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
六、情绪在理解个体上的作用与局限性(掌握)
现今普遍的结论是,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种族、性别和教育差异,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当一种特定情绪被唤起时,大脑控制某块面部肌肉运动,作出特定表情。各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一致普遍的背景下表达情绪是有差异的。
练习一下:
1、最直接反映一个人情绪状态的是( )。
A.情绪
B.面部表情
C.身体表情
D.言语表情
标准答案:B
解 析:情绪的表现——表情分类知识点的考察,表情分为三种:一种是面部表情、一种是言语表情、身体表情。面部表情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2、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把人的情绪可以分为()
A.心境
B.心绪
C.激情
D.应激
E.情感
标准答案:ACD
解 析:情绪状态知识点的考察。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还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掌握)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阿尔波特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里赫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
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的形成(掌握)
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相互补充。
1、学习理论
2、诱因理论
3、认知一致性理论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掌握)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2)时间因素:
(3)自我意识:
(4)态度强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掌握)
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
(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