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1.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三要素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
b.人的劳动
c.生产关系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答案】bde
【解析】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内容: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基本矛盾
1.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3)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例如:生产工具的变革。
早期的生产工具:石木工具、金属工具。
后来的生产工具:机器。
现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控装置。
【例题1·单选题】生产力不包括( )。
a.劳动者
b.生产资料
c.生产工具
d.劳动对象
【答案】d
【解析】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所以生产力不包括劳动对象。
【例题2·单选题】(2011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分配方式的优化
c.文化素质的提高
d.生存环境的改变
【答案】a
【解析】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
概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应试提示】: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例题1·单选题】(2007年、2009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消费
b.交换
c.生产
d.分配
【答案】c
【解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例题2·单选题】在生产关系中,( )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a.消费
b.交换
c.生产
d.分配
【答案】a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例题·多选题】(2007年)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ae
【解析】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4.生产方式
(1)概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题·单选题】在生产方式中,(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的概念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2) 上层建筑的概念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3)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例题1·单选题】(2008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 )的变化开始。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例题2·多选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矛盾
d.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的矛盾
e.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矛盾
【答案】ab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经济规律
1.概念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概念: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例题1·单选题】(2009年)(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a.生产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社会经济制度
【答案】d
【解析】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例题2·单选题】(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
【答案】a
【解析】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4.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阶段:五个
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出现了铁器。
(3)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①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 经济危机
根源: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双重作用: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社会财富巨大浪费。
另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
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过渡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例题·单选题】第一次科技革命以( )为标志。
a.内燃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发明
c.信息技术的应用
d.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答案】b
【解析】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
5.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多选题】(2011年)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c.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各阶级的政治斗争
d.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e.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答案】abde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考点推荐: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 概念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 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3. 自然经济所属的社会形态
(1)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
【例题·单选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基本经济形态中,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是( )。
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商品经济
d.自然经济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 概念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根本条件)。
【例题·多选题】(2008年)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
a.社会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b.社会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c.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d.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e.人类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
【答案】cd
【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三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商人的出现。
【例题1·单选题】( )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私有制
d.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例题2·单选题】(2007年)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 )。
a.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b.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d.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答案】b
【解析】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商人的出现。
4.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 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例题·多选题】处于商品经济的有(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cde
【解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总结】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交换
[1] [2]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