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专业辅导资料: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绩效或有效性,分为数量效应和时滞效应。人们在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强弱时,是着眼于货币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用时间差来衡量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一)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在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上,以评估扩张政策为例,如果通货紧缩是由社会总需求小于杜会总供给造成的,而货币政策正是以纠正供求失衡为目标,那么这项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应大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①如果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货币供给,抑制了价格水平的过度下跌,刺激了需求的增加和产出的增长,那么可以说扩张性货币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⑦如果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在刺激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那么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则要视价格水平变动率与产出和收入变动率的对比而定。若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大于价格水平的上涨,货币扩张政策的有效性就比较大;如果相反,货币政策的效应就比较小。③如果货币总扩张无力刺激需求和产出,却导致了价格的不断上涨,则可以说货币扩张政策无效。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多种政策如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等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对其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大小进行分析,当然,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货币政策为主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简言之,就是从决策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即被称之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并着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实施方位或力度,再到操作政策-工具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能力的强弱。
具体而言,内部时滞有:①认识时滞,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种时滞的存在是由于信息的搜集和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②决策时滞,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由于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决策过程不需要立法程序,所以这个阶段通常较短。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一新政策发生作用。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货币政策并不直接控制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其生效的渠道主要在于投资的反应,而投资的反应是要通过利率起作用的。
[1] [2]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