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
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也有在经营管理上失误的主观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银行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企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社会中介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也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金安全。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每项业务都有一个为确定未来行为目标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决策、实施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包括决策环节、管理环节和风险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形成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现代银行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和枢纽,受外部客观环境制约程度高,任何客观形势的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可能是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出现不利影响,造成银行经营困难,形成银行风险,如:政治体制变革,经济政策调整,宏观金融政策变动,利率、汇率、中央银行再贷款、贴现率的变化,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同业竞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按产生的环境和原因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风险产生环境划分,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2)按风险产生原因划分,可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3)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划分,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对在经营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以及化解的行为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风险识别和认定
资产风险基本权数是识别和认定银行各类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是衡量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通常根据不同的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将风险资产基本权数分为O、10%、20%、50%、100%五个档次,用以确定各类资产风险含量,将其作为识别和认定银行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信用等级风险权数和资产形态风险权数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由其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它是对经营安全可能构成风险的因素、潜在的原因、发生的概率、受险的程度、影响的大小进行分析、判断、评估、确认的依据。
2.风险控制
贷款资产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降低信用贷款的比重,提高担保抵押贷款的比重;严格贷款审批制度,控制信贷风险;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非贷款资产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留足备付金,确保支付;对拆放同业资产,建立按风险含量高低划分审批管理权限的制度,积极推行抵押和担保拆借;严格控制高风险含量的委托代办资产;严格控制其他内部资产的风险含量;凡与涉外有关的保函、利率、汇率合约,均应由商业银行总行集中审批。
3.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与处置
不良资产可分为信贷类不良资产和非信贷类不良资产。信贷类不良资产在2004年以前是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类。2004年实行五级分类以后,不良贷款是五级分类的后三类。即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非信贷类不良资产也按此划分。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