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通过资产结构的安排,求得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均衡。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一理论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商业银行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市场上能借到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由于这一理论弥补了资产管理理论只能在既定负债规模内经营资产业务,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因而负债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很快风靡西方各国,除传统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可以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方式来弥补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局限性,从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还可积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利用各种金融债券向公众借款;再者,还可以通过其代理银行或代理人向国外银行或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资产理论过于偏重安全与流动,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在盈利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负债管理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能够鼓励银行家不断开拓与创新,但往往给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使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能从资产与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把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研究,所以这一理论是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资产负债管理原理是指从总体上管理银行资产和负债时,应当注意或遵循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关系。
(1)规模对称原理。规模对称原理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必须与负债来源的规模相对称、相平衡。这种对称并非是简单的对等,而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