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排斥力和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明显;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它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工业本身的技术基础变革节约了劳动力,但是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长以及新领域的开辟使得它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在农业劳动力需求增长缓慢、进而下降的时候,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在扩大,从而形成了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水平)机制作用下,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力表现在给予的报酬低、劳动收人少;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体现在工资水平高、劳动收入多上。所以,农业对劳魂力的排斥和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引共同导致了兩个产业劳动力报酬上的较大差别。于是,劳动力在高收人(实际上仅是预期收人)以及其他因素吸引下,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从事农业劳动转变为在工业部门中就业。
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部门流动,不仅仅取决于工农业收人差异,而且还取决于获得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显然,如果没有就业机会,预期收益就会等于零,劳动力流动也就会停止。如果流动的劳动力平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工作,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更多。更快地流出农村,进人城市寻找工业部门的职位。反之,获得工业部门就业所需的时间越长,农业劳动力流人工业部门的动力就越弱,流入过程就会缓慢下来。
农业劳动力获得工业部门职位的可能性及其所需时间长短与经济周期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危机期间,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缩减、失业严重;农业劳动力获得工业部门职位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这时城市收入仍比农村高,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流动也会减少,甚至已流人城市来找工作的农业劳动力会倒流回农村。农业劳动力外流程度受流出地区收人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低收人农业地区外流程度高于高收入或中等收人的农业地区。
从农业流人到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大多数首先进人所谓蓝领阶层。这可以归因于蓝领阶层和农业劳动者一样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两者具有同一性。这些劳动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同工业部门劳动力队伍同化在一起,在各种不同部门的分布上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农业劳动力要进人工业部门的白领职业,大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一般都要在下一代才更有可能办到。
农村劳动力流动比较普遍的有两种情况:离土又离乡,即与农业生产断绝联系;离土不离乡,即在从事工业部门劳动的同时还从事一些农业劳动。离土又离乡的农业劳动力流动是永久性的,而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是暂时性的,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并存,但到最后,前一种方式会取代后一种方式。原因是,农业过剩劳动力无法通过暂时性流动而消除。在农业中,劳动力过剩不是表现为失业,而是表现为不完全就业,劳动力在一年的多数时间里虽有事可做却不能发挥全部劳动能力。不完全就业可以理解为隐蔽性失业,劳动力市场通过保护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分离了出来,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农业劳动力转人城市进人工业部门工作,会给城市就业带来某些压力,但这一趋势本身却是不可狙挡的,政府要注意引导和管理,而不能盲目地阻挡。
[1] [2]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