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关系
1.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劳动领域的法律。
2.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基于用工事实和劳动合同发生的社会关系;(2)劳动关系只能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3)劳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关系;(4)劳动关系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
3.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适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劳动执法的合法化。
5.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法属于社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法》目的和作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我国,劳动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时,应遵循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效力的法律适用原则。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工会、企业三方面组成。
6.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财务。
7.(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参加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2)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⑤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3)用人单位的权利:①劳动用工权:一是招工权,二是用****;②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③工资奖金分配权。
8.公平就业:①妇女就业平等权;②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平等权;③残疾人就业平等权;④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就业平等权;⑤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平等权。
9.劳动法确立的主要制度:①促进就业制度;②劳动合同制度;③集体合同制度;④劳动标准制度;⑤社会保险制度;⑥企业规章制度;⑦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10.劳动法的形式,按照其规范的效力层次与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七类:(1)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3)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4)地方性劳动法规;(5)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劳动规章:集体合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6)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7)其他规范性文件。
[1] [2]
考试交流区报名时间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八折开通
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环球网校经济师历年通过率比较
![]() 刘艳霞老师 |
刘艳霞老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环球职业教育在线会计职称、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经济师等课程辅导专家。...[详细] |
![]() 胡艳君老师 |
胡艳君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辅导老师。...[详细] |